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
比较文雅的灯谜以及答案大全长简单-好听文雅的灯谜
tamoadmin 2024-10-25 人已围观
简介分咏格,和嵌字格(又名嵌珠格)并列为诗钟的两大体。分咏格是取绝不相干的两事物,用两个七字句分别进行描述,只能隐括暗示,不能明点题字,然后合而浑成一联。 初看分咏格的名词解释相信很多诗友一团雾水。 接下来笔者与你一同探讨。 分咏诗钟须注意神似 分咏诗钟,是要求用七言诗来表述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,并遵循对仗法则,组成一对诗联。很显然,作分咏诗钟,要比写一般的律联更为困难。如何去写分咏诗钟?有
分咏格,和嵌字格(又名嵌珠格)并列为诗钟的两大体。分咏格是取绝不相干的两事物,用两个七字句分别进行描述,只能隐括暗示,不能明点题字,然后合而浑成一联。
初看分咏格的名词解释相信很多诗友一团雾水。
接下来笔者与你一同探讨。
分咏诗钟须注意神似
分咏诗钟,是要求用七言诗来表述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,并遵循对仗法则,组成一对诗联。很显然,作分咏诗钟,要比写一般的律联更为困难。如何去写分咏诗钟?有人主张分咏诗钟的每一联,扣题时必须做到不能移作他用。也就是说,每联就像灯谜似的,只能猜得一个答案。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失之于过份泥实,导致句意浅露,缺乏神采。
由于分咏诗钟的每一联必须要去表达事物,从而很容易只对事物作客观的表象描述,落入形似的窠臼,所以分咏诗钟更有必要注重神似。这也涉及如何看待形神之辨,如何认识作家主体意识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,因此,回顾一下历来的有关论述,以及前人的分咏诗钟作品,将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澄清。
一、离形得似、中与神会
苏东坡有诗云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;赋诗必此诗,定知非诗人。”明王绂解释道:“东坡此诗,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,胶柱鼓瑟也,然必神游象外,方能意到圜中。……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,不似之似也。”(《书画传习录》)。金王若虚也说:“论妙在形似之外,而非遗其形似;不窘与题,而要不失其题,如是而已耳。”(《滤南诗话》)。以上论述是说:不要满足于表面的“形”的描写,而要着重在深处的“神”的刻画。形,是表面的;而神,才是本质的。神似并不排斥形似,它是形似的提高,以形貌检验虽不能一一吻合,但因传达了物象的神,所以更近似于物象,即“不似之似”,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“离形得似”和刘禹锡所言的“中与神会”。
注重神似就是要在创作时,不执著于描写物象外形,不粘滞于题目所定范围;比喻多于形容,用典多于白描,联想多于直觉,等等。
例如:
1.主题《假山/纱窗》:
螺鬟小筑云千叠,
蝉翼轻描月半棱。
(夔仲,《啸园诗钟》);
2.主题《扇/龙》:
入手浑疑招月到,
点睛端恐挟云飞。
(乐泰,《惠园诗钟》)。
1.2例子则是以云比假山、月喻团扇,来烘托出神采。
3.主题《松子/茶》:
空山落处龙鳞瘦,
活水煎时蟹眼肥。
(易顺鼎,《吴社诗钟》);
4.《电/姐妹》:
金蛇夜掣光千里,
铜雀春深锁二乔。
(作舟,《啸园诗钟》)。
3.4例子此处分别用“龙鳞”和“金蛇”来比喻“松子”和“电”,以对各自下联的“海眼”(注:即泉眼)与“铜雀”,足见匠心。
(蟹眼更工整,蟹眼亦即烹茶水开时滚起的小水泡--碧玉注)
5.主题《酒肆/梳头》:
春雨欲迷行路客,
秋山淡抹美人妆。
(竹孙,《啸园诗钟》)。
5例子此上联由题目“酒肆”联想到“春雨”中的“行路客”,下联则化用郭熙句:“秋山明净而如妆”(《山水训》),并据以成对;“欲迷”及“淡抹”两词用得妙,使全联有清空之气。
6.主题《鸭/夕阳》:
暖透春江初浴绿,
影衔秋树半留红。
(善仆,《惠园诗钟》);
7.主题《门/唐明皇》:
九天瑞气开金锁,
七夕盟心想玉环。
(悦涟,《惠园诗钟》);
8.主题《木兰/闰》:
驼足归来一千里,
蟾光圆到十三回。
(小鲁,《湘烟阁诗钟》)。
以上数联几乎全用工对,更显其构思之巧。
二、心之精微、发而为文
刘禹锡曰:“心之精微、发而为文;文之神妙,吟而为诗。”(《刘宾客集》)。这就是说要突出作家的主体意识。袁枚在“性灵说”中强调“着我”,他说:“有人无我,是傀儡也。”“作诗不可以无我,无我,则剿袭敷衍之弊大。”(《随园诗话》),即是要求表现诗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。作家总是力求将客观事物的“神”与自己主观的“神”互相契合交融,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神似,它远超于对事物形貌的简单模仿。
例如:
丘逢甲的分咏作品:
9.主题《吐酒/海》:
块垒消除同唾玉,
沧桑感慨又扬尘。
(《斐亭诗畸》)。
1895年清政府割台,丘逢甲与台湾人士上书清廷,要求废约,不成,丘逢甲遂与原台湾巡抚唐景崧起兵抗日,后兵败被迫离台内渡。此处丘逢甲笔下的“海”,已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“海”,他是用“东海扬尘”来描述台海变幻的政治风云。
类似的还有唐景崧的分咏作品:
10.主题《带/鸦片灰》:
隔水岂无求救意,
禁烟还有复燃时;
(《斐亭诗畸》)
11.主题《云/熨斗》:
变局尽多翻手态,
拂衣犹有热升心。
(《斐亭诗畸》)
也都是对当时台海形势巨变和个人心态、情怀的深刻表露。由于他们的分咏诗钟作品都突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,因此有很强的感染力。
再如,《鹊华行馆诗钟》中的分咏诗钟:
12.主题《龙/落叶》:
万里江湖供变化,
一秋风雨入苍茫。
(赵国华);
13.《九疑山/尺》:
高低峰影排云认,
多少人才待玉量。
(王荫昌);
14.主题《寒竹/夕阳》:
风雪飘摇孤节在,
乱山高下大荒空。
(宫昱)。
三、分咏格的一些常见命题思路
1.分咏中,通常以一事件一物品作题目。因事物搭配,虚实结合,反差较大,佳作也就多。
如有以“闰六月·竹夫人”为题:
春冬不入三千队,
秋夏平分十五天。
闰六月这题目本身难度就很大,一般人往往会顾此失彼。写了六月,丢了闰字;着重于闰,又忽略了六月。作者抓住了闰六月是夏秋间多出来的三十天,理应半夏半秋;竹夫人又是夏秋用品,冬春必然打入冷宫。短短十四字,春夏秋冬都占全了,且还有四个数目字,两两平仄相对,靠“平分”和“不入”几个字,把前后巧妙有机地联合在一起,实是不易。珠玉在前,同题的其它作品就相形见绌,抄录两题,以供对比:
只为虚心难共梦,可怜溽暑又重来。
碧簟伴卿专静夜,黄杨怜尔厄炎天。
前一联还说得过去,称得上是平稳之作;后一联就离题甚远,不象样子了。
分咏的事与物都是广义的,物是指万物,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,都应当算数。事也是指万事,包括人间发生的、人们想象的,也包括思维与情感等。实际创作中,要注意虚实相济,或前是实体,后是虚拟,或反相思维,前虚后实,如此一虚一实,反差必大,二者结合,也就容易出好作品。以植物和事为题的诗钟,有一联名作:
三起三眠三月暮,
一年一度一魂销。
钟典源于《三辅故事》:汉苑中有柳,状如人形,曰人柳,一日三起三眠。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于七夕相聚,虽有诗人认为“胜却人间无数”,但别时难免黯然魂销。由而可见,此诗钟的题目定是“杨柳、七夕”无疑。上下句的前四字,既是互对,又是自对,十分工整;每句都用了三个相同的数字,使整联显得巧妙有趣,令人不禁拍手叫好。
2.以动物或人与事为题,并不多见,但并非没有;《萍社诗钟》中有以“燕、昨夜”的征作,其中一联颇可:
何处楼台寻旧主,谁家笙管扰清眠。
前后均是问句,到也少见。但问得好,大有“小园香径独徘徊”的意境。
近人有以“杨贵妃、近视眼”为题:
面前但觉乾坤小,
掌上犹嫌体态肥。
胖而近视如本人者,阅后难免一笑。
3.除了上面说的以一事一物为题材目题者外,还有以两实物特别是以两古人为题的,诗钟用短短一句七字,把两个绝不相干的人,硬拉在一起,高度概括出被咏者的主要业绩或生平特点,且前后尚须对仗工整,难度可想而知。但高手却能难中见巧,传下许多佳作。
如易顺鼎即有“赵武灵王、西施”一联,曰:
风云代郡惊胡服,
烟月吴宫忆越纱。
赵武灵王与西施,一男一女,一在战国一在春秋,毫无共同及相关之处;但作者却抓住胡服骑射及越女浣纱二件史实,地点是代郡和吴宫,一北一南,道具是胡服和越纱,巧妙地用惊及忆两个动词,联连成句。同时,彼此两两成对,十分工整。另外,又用“风云”和“烟月”两组词,渲染情景,既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,也从以寄托了作者的感慨。
4.以人与用物为题,也是常见的。如有一联“刘寄奴·鞭”的诗钟,就做得很好:
闻鸡琨逖争先着,司马师昭有后尘。
刘寄奴就是刘裕,南朝宋的建立者。不正面去写刘寄奴,却从司马师司马昭入手,正是神来之笔。这两位司马本是魏臣,藉掌兵权,欺凌魏主,为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奠下了基础。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刘裕,竟步其后尘,以晋臣篡晋建立宋朝,岂非因果报应,令人感慨系之。句中司马本来是复姓,借其单字为管理与动物之义,和上句的闻鸡形成工对,这也是诗词中常用的借对。上句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及先吾着鞭的典实,以歇后及阙字的手法,使其若隐若现,呼之欲出。琨\逖又是两个人的名字,共争先着,和下句的师昭二人今有后尘,遥遥相对,十分工整。
四、分咏格诗钟的创作方法
分咏诗钟的写作多姿多采。常见的作品,粗略划分,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写法,现举例简介。
1.直述法
《凉棚·申报》分咏作者张之洞。
见于易顺鼎《诗钟说梦》(1913年版)
阴阳舒卷长绳里
欧亚纵横乱纸中
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。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。《申报》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界新闻的现代报纸。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,用上“阴阳”、“欧亚”这样的大字眼,写成工整的对仗,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中找到联系,有“对”,有“联”成为佳作。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“夸张”的修辞技巧。
《西湖·菊》分咏作者吴味雪。
见于杨文继《七竹折枝摭谈》(1994年版)
大梦山前流水碧
重阳节后落英黄
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、节令特征写成。
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,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,对仗工整而自然。
2.推述法
《除夕·新嫁娘》分咏作者他他拉·志润。
见于《榆社诗钟》(1890年版)
一岁光阴今夜尽
十分春意昨宵知
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。
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,因而按事理推述。“一岁光阴”和“十分春意”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,是精美的宽对。
《风筝·井》分咏作者秦云。
见于《百衲琴》诗钟集(1886年成书)
吹嘘便得三霄路
坐守徒窥一角天
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,并另含寓意。上联是白描写法,“吹嘘”和“三霄”都语意双关;下联化用了“坐井观天”的成语。“吹虚”对“坐守”,“三霄”对“一角”都是宽对,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,命运迥异,是精美的宽对。
3.用比喻切题法
《船·胎衣》分咏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(1864年)经赵国华修改而成。
见于吴恭亨《对联话》(1921年版)
帆如秋叶来天上
人似春蚕卧茧中
此作用上两种比喻。先是“借喻”,以“帆”代船,以“人”代胎儿。然后全句用明喻。“帆”和“人”是此比喻句的主体,“如”和“似”是“喻词”。“秋叶”和“春蚕”是用来比喻“帆”和“人”的,是比喻的“喻体”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。“来天上”和“卧茧中”是进一步修饰、说明“喻体”的。
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“喻释”。在诗钟的写作中,“喻释”很重要。
此作把比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。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“秋叶”对“春蚕”。以“秋叶”比喻船,把上联写得很生动,意境高远。以“春蚕”喻人,把本来很难写的“胎衣”很文雅地表现出来。诗钟作品用比喻,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。
4.化用典故、名句法
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。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、名句、成语、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。使用名句、成语、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,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。
《项羽·二乔》分咏作者陈莪,
见于《燕山钟韵》第二期(1999年)
铜雀台中芳迹渺
乌江岸畔霸图空
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。
“乌江”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,加上一个“岸”字用来对“铜雀台”,是一个变通写法,读起来很顺适,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。“芳迹”与“霸图”相对,做到虚实相当。关键在于选用“迹”、“图”二字。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功夫。
《香港·老虎》分咏作者吴寿松。
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
赤日重光干诺道
威风尽扫景阳岗
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,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。“赤日重光”与“威风尽扫”自然成对,有如天成。“干诺道”是香港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。
《无酒·石崇》分咏,作者张伯驹。
见于《春游社琐谈》(1998年版)
纵使有花兼有月
只能谋富不谋身
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,上联的切题,引而不发,让读者自己认同。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。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,往往是两联之间关联不够。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,相对的词和字,结构和词性相同,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,也算有相近之处。
《帆·杜牧》分咏作者易顺鼎。
见于《吴社诗钟》(1886年成书)
三千殿脚春风锦
廿四桥头夜月箫
上联写锦帆,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(史称殿脚女)。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《寄韩绰》诗句: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”写成的。此作切题很勉强,重在“殿脚”、“桥头”等逐字相对,借以拉近两句关系,以此种游戏笔墨取乐。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,仅举此为例。
《云·雨》分咏作者吴爝光。
见于《燕山钟韵》第十九期(XX年)
无心出岫成苍狗
有意随风润绿苗
咏作《云·雨》,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“云出岫而无心”和杜甫的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但此作写得最洗练。以“出岫”与“随风”相对,加上前后的衬托,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。
《台灯·猪》分咏作者冯再兴。
见于《诗钟报》第四期(1995年)
插葱自古强装象
伏案如今胜聚萤
此作是引歇后语和典故写成的。“猪鼻子插葱——装象”是讽剌好装模作势的人。下联用了古人囊萤读书的故事。
以此作为例,可以看到在诗钟写作中用典有两种情况。
一种与一般诗文的用典相同,所起的是比喻修辞的作用。如以囊萤夜读比喻在台灯下伏案读书。另一种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,引“猪鼻子插葱”的歇后语,只是为了切合题目中的“猪”字。这是一种独特的用典方法,常见于诗钟和谜语的写作。
下一回合将举笔者和诗友的实际例子让大家看一看实际效果。我是觉得诗钟练习对于辅助古诗词,特别是对仗的练习很好,有必要一说。
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富的,说不全,拿儿歌举个春节的例子吧: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二十三糖倌粘,二十四扫房子,二十五炸豆腐,二十六炖锅柔、二十七杀公鸡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晚上熬一宿。
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区都差不多,比如什么迎客饺子送行面;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;破五吃饺子;腊月二十三,灶王爷升天,上天言好事,地下保平安(祭拜灶王爷);
像我国很多作为有身后文化底蕴和传承的城市一样,北京的民俗确实太多了。也确实很值得搜集整理并继承发扬。
腊月初八,腊八粥“送信儿” 这个吃,吃的就是“腊八粥”。
每年腊月初八这天,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“腊八粥”,原料主要有豆、米、红枣、葡萄干、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,寓意“五谷丰登”。
熬得粘糊糊,香喷喷的“腊八粥”,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“灶王爷”的。过去食为天,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。
如今的“腊八粥”,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,邻里之间相互赠尝,然后一家人团聚,尽情享用,其乐融融。
喝了这给年“送信儿”的“腊八粥”,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。购吃食,买新衣,备年货,规整屋子,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。
细心的同事还指出,这“送信儿”还有另一层意思:自腊八节这天起,“放账的开始收账,欠债的必须还钱”。如此,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,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,别赖着不还,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?出来混迟早要还,最好年前一把还清,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。
腊八这天,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,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,这蒜就俗称“腊八蒜”。
日子一年年过,这熬“腊八粥”与腌“腊八蒜”的习俗,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。
腊月二十三,“糖瓜儿粘”
腊月二十三,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,俗称“小年”,日子追啊追,正经的“大年”不远了。
这“小年”,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“二十三糖瓜儿粘”的说法。所谓“糖瓜儿”,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。
在腊月二十三这天,老北京家家要祭灶,灶王爷给哄开心了,在玉皇大帝跟前 “口儿一甜”,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,平安康泰;又一说,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,以糖封口,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,防他言多必失。
“二十三糖瓜儿粘;二十四扫房日;二十五糊窗户;二十六炖大肉;二十七杀公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蒸馒头;三十儿晚上熬一宿;大年初一扭一扭。”
“扫房日”就是大扫除,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、擦擦窗那么简单。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角灰网,还有换年画,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。
“糊窗户”的景象,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,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“擦玻璃”得了。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,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,窗户上还要贴上“福”字、窗花、剪纸,挂上“吉祥结”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。
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,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。而这天的最重要环节,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(金字)的春联。春联一出,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。
“炖大肉”、“杀公鸡”、“发面”、“蒸馒头”,一天一项,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,香喷喷的环节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,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。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,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,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,不知还能否体会。
按照老北京的规矩,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,必须提前做好。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,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,是不能动刀的,否则不吉利,会招灾惹祸。
除了刀,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,免生口角,免长针眼。这么多禁忌,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。直到“破五”(过完大年初五)之后,才能动刀剁肉切菜。
大年三十儿,“熬”一宿
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,所有的积聚和准备,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“狂欢”。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,这“狂欢”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,而备添实在。
在这一天,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,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,据说,如此可以“丢百病”。
此外,家里要备酒宴,穿新衣,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,晚辈叩拜尊长,俗称“辞岁”。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“辞岁”,不然就是不恭不孝。
大年初一,扭一扭
守岁直到天明,可还不能就寝。洗漱顺溜,收拾干净利索了,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,磕头送祝福去。
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欢的,这作揖磕头,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。我小时候,邻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,见人便磕头,颇有经济意识,就算把头磕破了,那也是经济头脑。后来果然当上经济学家。
新年从这一天开始,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,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。
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习俗
1.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,用于祭祀。而其中,重点摆的是团圆月饼,还要摆水果。当然,水果的摆放很有讲究。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,过去老百姓认为,多子多孙才是多福多寿;栗子和柿子摆放在一起,名曰“利于商家的繁荣”,撒上一把桂圆,意在“贵在团圆”,远方的游子无法回家,摆上藕,意喻“藕断丝连”。 2.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。玩月有两种,一种叫文玩,就是赏月,写诗作画猜灯谜;另一种叫武玩,就是到湖边,看月光投在水中;住四合院,院里有缸,盛满水,看着觉得不过瘾,捡起小石子往水里扔,波澜四起。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,那叫“追月”。 3.赏花 赏花文化在中秋节也很有特点,家家户户都爱把花堆在窗台上,摆成“花山”。在崇文、宣武一带还有花市,各种花朵增添了欢乐的气氛。此外,老北京的灯市也同样热闹。 4.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。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。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:身披金盔金甲、大红战袍,大的背插一把伞盖,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,手上拿着刀,或左手托臼,右手持杵,或怀中抱杵,或手中什么也不拿。 5.喝团圆酒、吃团圆饼 中秋节自然也离不开饮食文化,吃首先就是月饼,喝要喝桂花酒。老北京人往往习惯自己动手做月饼,有的加豆陷,有的加枣泥陷,月饼一般叫”团圆饼